首页 > 教研工作 > 正文
主题探究专家引,校际巡“研”效果明
来源:
发布时间:2016年11月23日

——静安区实验中学语文教研组主题教研校际联动札记

2014年-2016年,上海市静安区实验中学语文教研组,联合上海市恒丰中学、三泉学校、彭浦三中、大宁国际学校和新中初级中学部分青年骨干教师,在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孙宗良老师的指导、实验中学语文教研组长崔霞老师的组织下,围绕“对话·生成·智慧”这一主题,进行系列主题研讨。本学期9月和10月,以诗歌教学为载体,分别在其他五校进行了5场诗歌教学专场研讨,同课异构、智慧生发、精彩纷呈。

9月18日,研讨首先以三泉学校周月琴和实验中学余琳两位青年教师执教的《观沧海》开启,着重探讨了“诗歌”这一体裁如何激发学生思维,如何激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隐性对话这一问题。周月琴老师以诗中景切入,从所写之景联想到作者观看的位置和观看的顺序。而余琳老师则另辟蹊径,通过多次诵读让学生身临其境,体会“沧海之景”,在充分感受环境的基础上品味作者胸襟,深入浅出,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在研讨过程中,孙老师指点迷津,明确了诗歌教学过程中停留于片段性的写景分析是不可取的方法,“诗歌”意象的特殊化、陌生化,要求学生能够在整体把握情境的基础上品味诗人情怀。诗应该更多关注的是作者主观的逻辑,而不一定完全遵循事物客观规律。在孙老师的点拨下,研修团队意识到诗歌体裁由于形式的特殊性以及时间的久远性,巧妙创设情境、让学生整体体验,才能真正激发学生思维。

在接下来的研讨过程中,研修团队以古体诗《卖炭翁》、《石壕吏》为课例,进行了两场同课异构的主题探究,收效甚好。彭浦三中张蕾老师和实验中学蔡庆老师在执教《卖炭翁》过程中不约而同地创设情节,还原当时老翁卖炭的场景,让学生在深切体会其艰辛的基础上体悟作者的悲悯情怀。在执教《石壕吏》的过程中,实验中学的柴敏璐老师则通过老妇人的回答,让学生想象官吏的问话,并通过角色扮演体会“吏呼一何苦”、“妇啼一何怒”的强烈反差。在合理创设情境中体会古代文人对天下苍生的悲悯之情。大宁国际的刘圣吉老师别出心裁,用叙事诗的故事情节还原当时场景,充分打开了学生的想象空间。

情境感知是真正理解诗歌的基础,然而仅仅停留于此还远远不足。“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中国古人强调歌以咏志,如何透过诗歌发掘诗歌背后作者的情感,在了解诗人、时代背景之后的品味诗歌更能激发学生的高品质思维。基于此,研究团队又进行了两场专题研讨,以辛弃疾的《破阵子》和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为课例展开。实验中学的程佳思老师侧重从比较阅读的角度,将辛弃疾与陆游、苏轼壮志难酬的诗词比较,体会辛词表达情感的独特性。新中初级中学的管佳雯老师则从辛词所写的背景出发,在了解辛弃疾个人经历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词中的“悲”与“壮”。两位老师的课堂都出现了精彩的思维碰撞,生发了许多智慧的火花。最后一次“巡研”以恒丰中学余乐老师和实验中学王颖晖老师执教的《天上的街市》成功收场。两堂课综合前几次的研讨成果,既注重了诵读基础上的情景感知,同时也结合了诗人经历与时代背景,使学生充分感知到了作者眼中理想的美妙和革命必胜的信心。

五次校际“巡研”,在特级教师孙宗良的带领下,整个研修团队对诗歌教学如何激发学生深层对话有了深刻认识,在同课异构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了“对话教学”的实践方式。整个阶段的研讨活动受到了各个兄弟学校的大力支持,获得了教育同仁的一致好评,部分优秀课例得以在区级平台展示,收效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