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报道 > 正文
办好每一所初中 成就每一名教师 教好每一位学生
来源:
发布时间:2018年10月10日

上海市静安区实施 “初中再加强工程”提升整体教育水平继往开来

 

 

好局 坚持长效推进:“初中再加强工程”的“厚基础”

    静安区实施 “初中再加强工程”,是在多年来初中建设取得成效基础上的再出发。初中学校近几年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优化教育资源布局辐射

    立足区域特点,结合对全区人口发展及新一轮教育设施需求的预测,加强顶层设计,通过新建、改建等多种方式,科学调整教育资源布局,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辐射范围。新建成大宁国际学校、育群中学、闸北八中等校舍,改建了风华初级中学、上外苏河湾中学等校区,静教院附校新教学用房也已动工。

    同时,开展与同济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戏剧学院等高校,市西中学、市北中学、新中高级中学等高中优质资源联合办学,建成了七一中学、市西初级中学、市北初级中学、新中初级中学、上外苏河湾中学、上戏附中、上戏附校等一批优质品牌初中,有效扩大辐射了优质教育资源受益人群。

推进办学体制革新探索

    立足区域教育传统,因地制宜,推进教育综合改革。落实风华初级中学等4个学校“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基地学校”项目,通过3年项目研究,取得丰硕成果。学校现有38位市、区骨干教师,9位静安区学科带头人。探索并支持实验中学“艺术教育链”办学模式,成立了实验中学艺术教育集团,集团内有24所中小学成员单位、3个联动项目、7个社团项目。集团本着平等、合作、创新、共赢的准则,实现师资、教学、信息、设备、校园文化等方面优势互补,最大限度地发挥成员校的办学效益。深入开展集团化、学区化办学,不断促进初中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截至2018年,静安教育共有9个教育集团,1个教育学区,其中涉及初中的有成功教育集团、实验中学艺术教育集团、风华初级中学教育集团、上外教育集团、市西初级中学教育集团等5个,彭浦教育学区等1个。2019年还将成立2个初中学校教育集团。

    今年9月1日,风华初级中学教育集团正式成立,风华初的永和东路校区 (东校区)、共和新路校区 (西校区)共同组成教育集团。虽然成立才短短两个月,风华初集团却赢得附近居民的交口称赞。集团采用“一体两校  共享优质”的集团化办学模式,鼓励各校区在同一办学理念下的特色发展,校区间按照 “六统一”(课程教学、师资调配、校本培训、对口入学、学生活动、质量监控建设的统一管理)“一协作”(项目研究协作完成)的原则统筹发展。

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

    静安区以科研为先导,通过项目推进创新,以区域协同探索的方式将静安教育发展不断推向新的水平。“十二五”以来,分别聚焦 “素质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减负增效”和“个性化教育探索”四个主题,相继承担了四个教育部重点研究项目,引领静安教育内涵发展。涌现出一批教育品牌,闸北八中的“成功教育”、静教院附校的“‘后茶馆式’教学”等都在全国知名。2017年以闸北八中、育才初级中学、风华初级中学、静教院附校、民立中学、七一中学等学校为代表的6所初中,分别荣获上海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一、二等奖。

探索初中教育评价改革

    2012年以来,静安区开展了市“学业质量绿色指标”区本化研究——静安区初中学生学习水平与个性化教学状况调研,构建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质量检测、分析与改进指导”机制、“学生学习生活质量”常态调研机制。学校依据调研反馈数据,从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入手,提高课堂效益,同时改革学校作业形式,提高作业内容的适切性,不断夯实学校学业质量绿色指标优化的基础。对部分指标明显落后的学校开展针对性的帮扶,提高广大教师的教学水平。总结静教院附校、青云中学等学校在实践市教委 “以校为本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试点”项目中形成的经验与成果,发挥推广、引领与示范作用。

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

    静安教育城域网已经初步建成了符合应用需求的万兆核心、千兆到校的静安教育专网,共建有南北2个中心机房,11个主干节点、178个分支节点,覆盖了全区所有的中小学、幼儿园及教育直属单位,实现了宽带网络 “校校通”。在此基础上加强各校在信息技术应用支撑下的初中教与学的行动研究,在区域内建设一批 “苹果教室”和 “未来智慧教室”,启动部分学校 “智慧校园”网络建设工程。在区教育学院建成学科应用网站、教育教学资源库等,有效支撑个性化教育的探索和实践。加大有关学校项目实验和研究的支持力度,已建成育才初级中学思维教室、风华初级中学文理科综合实践中心、市教委项目初中理科综合实验室,并继续鼓励和支持部分初中开展新型学习空间的建设实践。积极统整本区初中的STEM课程建设,不断提升基于学校创新实验室的校本化的STEM课程建设水平,努力探索和尝试建设区域STEM课程以及区域共享课程的实施制度。

构建初中素质教育区域图谱

    静安区通过搭建区域青少年科普活动与创新平台,依托 “创意梦工厂”、 “少年科学院”等品牌,开发了一系列科技创新课程与科普活动项目。建设 “炫动3D创意屋”、 “希望星空遥测站”等流动科学实验站,开发学生科普类创新实践课程。成立静安区青少年科创教育联盟,开展区青少年科技节、青少年创新大赛,明日科技之星评选等活动,不断提高活动的内涵和质量,培养更多的青少年科技创新英才。推进社会艺术场馆、专业院团与学校艺术教育的有效结合,充分利用海上文化中心等社会资源,积极开展文教结合项目。

大局  坚持立德树人:“初中再加强工程”的“主旋律”

 “初中再加强工程”的出发点,就是立德树人,这是由教育制度和教育目的所决定的。静安区长期坚持的小学、初中、高中德育一体化探索,突出了立德树人的重要性和教书育人的必要性。

    “初中再加强工程”,就是在坚持立德树人上再下功夫,再创佳绩。

一体化德育的区域推进

    作为上海市德育综改试点区,静安区一直致力于一体化德育的区域推进。

    一体化德育,就是以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从学生现实发展基础出发,纵向上力求贴合各年龄阶段学生的不同需求,注重强化学段衔接、年级衔接,不断丰富学生成长经历;横向上力求优化基于学校文化土壤和价值取向的适切的育人环境,加强资源环境的多元整合,努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静安区认为,全员育人是推进一体化德育的关键,学科德育是推进一体化德育的重心。课堂是学生在校学习的主阵地,也应当是学生德育的主阵地。各学校应当引导教师特别是非班主任教师切实挖掘学科德育要素,提炼学科德育技能,发挥学科的整体育人功能。学科德育的核心是教师以道德的方式 (出于德育、合乎德育、归于德育)开展学科教学,确实使教学过程同时成为学生知识人格化的过程。

    通过切实推进学科德育,将有助于打破德育与教学以及其他各育工作的割裂,打破德育工作者和其他教育力量的割裂,打破学生校内学习和校外生活的割裂,打破学生德育纵向发展的学段割裂,切实消除门户之见,整合有效资源、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进区域与学校的一体化德育建设。

加强学科德育的课堂研究

    学科德育在课堂中呈现,在课堂中升华。为提升学科德育的课堂实施成效,静安区大力推进学科德育的课堂研究。一是引领课堂教学的 “五维度变革”:在区域整体启动学科德育工作的起始几年,开展了区域性地毯式家常课调研,聘请专家共计听了1万多节教师的随堂课,发现广大教师十分认可学科德育的重要性,但是缺少操作的方法。于是选择近20所学校,建立学科德育案例研究基地,立足课堂,从问题出发,通过区域平台展示、教研专家引领、基层经验推广、教师头脑风暴等方式,助推教师课堂教学的五维度变革:一维是整合教学目标、二维是调整教学内容、三维是改变教学方法、四维是关注课堂练习、五维是调整评价方式。2015年,汇聚区域教师课堂实践智慧的 《学科德育探微》案例集由上海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

    二是提炼学科德育的 “五步教研法”。根据教师变革课堂的需求,在各试点校创造性探索的基础上,静安区提炼了学科德育的 “五步教研法”:第一步,梳理学科育德点;第二步,依托集体教研解读相关教材;第三步,分头备课并进行初步教学实践;第四步,开展课堂临床观察并研究课堂育德效果;第五步,开展教学反思,设计与改进后续教学。 “五步教研法”初步实现了育德经验的可视化、育德路径的环节分解,为全区教师参与、实践学科德育提供了思路。

    三是扶持学科德育的区域示范学科建设。上海市地理学科德育协同研究中心试点于静安区。以风华中学为基地校,联手华东师范大学地理教育研究所和上海市地理学科德育实训基地,整合全区地理教师的力量,共同建设协同中心,努力将协同中心建设成为全市地理学科育人资源研发的汇聚地、全市地理教师学科德育培训的大本营、全市地理学科德育智慧迸发的聚宝盆。

    静安区还首创了区级时事课堂工作室,由全国首届时政课堂大奖赛特等奖获得者、静安区实验中学徐亭老师领衔,精心遴选工作室学员,全力推进时事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创立区域时事课堂大奖赛,切实提升学生时事分析能力,提高学生政治素养和道德素养。2017年,静安区在上海市首届时政课堂大奖赛中荣获3个一等奖。

初中多样化的体育教学改革

    在全面提升 “每天校园体育活动一小时”质量的基础上,注重打造体育项目品牌特色,深入推进 “初中多样化”的体育教学改革,打造校园体育运动品牌,完善相关扶持激励政策,加快后备人才梯队培养。根据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改革传统体育课程教学模式,构建循序渐进、科学衔接的体育课程体系,促进学生终身健康发展。目前小学兴趣化、初中多样化试点学校为11所。回民中学获上海市校园体育 “一校多品”创建活动试点学校。

    随着体育专项课程进校园工作的不断实施,目前开展体育专项课程的学校48所,占全区中小学的50%,课程项目24项,三年来,受益学生约70万人次。

    构建以三大球联盟为引领的校园体育项目联盟。目前已有 “足球、篮球、排球、趣味田径、台球、智力、啦啦操、乒乓球、棒球、游泳、羽毛球、击剑”12项体育联盟,覆盖全区所有中小学,逐步打造了区域联盟集群,实现资源共享,即活动共享、师资共享、场地共享、课程共享的 “体育项目共享发展模式”,各联盟的创建,进一步提高了学校体育项目在活动课程、体育文化传播、运动队建设等方面的发展水平。

全局   坚持全程关注:“初中再加强工程”的“新思维”

    “初中再加强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长期工程。静安区在推进过程中,将初中建设纳入小学、高中两个衔接的学段的整体提升之中,通过全部、全员、全过程进行立体化的架构。

“中国发达地区中小学英语能力标准制定”

    从2017年起,该项目对接国家提升中小学生核心素养的战略需求,突出静安区国际化教育特色,以  “一条龙”、 “共同体”、“工作室”为核心板块,围绕中国发达地区中小学英语能力标准制定,实施教学改革,推出独具上海特色的中小学英语教学与评估体系;同时推出相应教学模式、教学资源库、题库等共享资源,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其英语能力;此外,依托博导、教授和优秀师资,通过工作坊等形式进行培训,提升中小学英语教师的教学与科研能力。

    项目的一条龙板块主要包括市西中学、上外静中、上外静小等学校, “共同体”板块主要包括民立、市一、华模、上戏附校、威三等学校, “工作室”板块涵盖静安区所有中小学。

    “一条龙”模块坚持基于中小学生英语能力标准的学生个性化诊断评估和教改,优化教学资源,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打造测试评估、教学改革、教学资源、教师教育四大板块,全面推动市西、静中、静小等学校英语教学质量的提升。

    2017学年起,与市西、静中、静小等学校英语教学团队合作,每个学校开设1个实验班 (自然班)。基于相关教育教学理论,进行多项教改实验。

    项目以上海市静安区中小学为研究基地,结合欧框共同语言参考标准,基于测试、调研与访谈,研制具有上海特色的中小学英语能力标准1套 (PreA1-C1),建构相关中小学英语能力测试题库1个 (包括30个模块),编撰基于英语能力标准的拓展教材6册,同时通过实验班、特色班等,分层分级提升学生的英语能力;通过诊断性听课、工作室等形式,提升教师的英语教学研究能力;通过不同层次的教学研讨会,促进学术交流互动,以彰显静安区英语学科的国际化特色,提高静安区教育的美誉度。

初高中联手培养资优生

    为了更好地推进静安国家级重点课题“深化个性化教育”的研究,实施 “初中再加强工程”,进一步促进市西高中和市西初中联动,辐射市西教育理念与实践,在教育局的领导和支持下,市西中学与市西初级中学依托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资源,由上海市核心数学与实践实验室参与并指导两校组建项目组及核心研究团队,开展数学资优学生的连续培养项目,研究数学资优学生的早期甄别,探索并建构数学资优学生早期发现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研究数学资优学生的个体特质,探索数学资优学生的教育与学习规律,构建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具有充分选择性的课程体系,形成针对数学资优学生特点的综合素养连续培养教学方式;从数学资优学生入学开始,建立个别化的学生档案,对学生的个体特质、家庭教育支持环境、学校教育与学习过程、社会环境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全面记录,并对学生毕业后的学习、工作与发展开展持续的跟踪研究。

    在市西初中七年级期末,经项目组甄别后选拔20-25名数学资优学生,开展8-12年级实施一体化教育与管理的研究实践。针对数学资优生特点将课程分为6个课程组:数学与智能化、语言与交流、科学与技术、人文与艺术、体育与健康、实践与服务。试验项目采用5个年级5个班级,根据学生学习程度编制教学班的方式开展教学,探索混龄制的教学组织形式。各课程组的总目标分解为5个阶段的要求,分别记为 M1、M2、M3、M4、M5,学生根据每门学科的学习程度,编入到对应的教学班。

    特级校长、市西中学校长董君武认为,高初中联手培养资优生,有利于不同学段的教育衔接,加速人才培养。市西初中校长范颖则强调,混龄制教学,既有利于个性化培养,也利于提升初中教育质量。

开设全国教材课程教学实验班的实践研究

    静安作为上海这座特大型城市的中心城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众多。调查显示:静安区实验中学非上海户籍学生的比例,从几年前的60%左右提升到今年的近75%。

    由于上海中招政策以及学生家庭自身等原因,学校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生在读完六、七年级后选择转学回原籍就读,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大量学生的转出,造成学校被迫进行班级调整,引发了学校管理上的问题与矛盾。

    为此,静安区实验中学开展全国教材课程教学实验班的实践研究,以静安区实验中学六、七年级在校非上海户籍学生为样本进行了调查问卷。从学生户籍的分布来看,由于分布太广,使用外省市教材的可行性不高,但由于上海的英语本就在全国有优势,而语文已经推行全国统一部编教材,因此存在差异的就是数理化这三门自然科学,与外省市教材的异同仅在于教学内容的微调和顺序问题,因此,通过科学的课程安排应该能够弥补这一问题。

文汇报电子版链接地址:

http://wenhui.news365.com.cn/html/2018-09/28/content_703089.html#